查看原文
其他

【盘点】2015年度十大健康事件新鲜出炉!

2015-12-30 健康报新闻频道


  继昨天的年度卫生计生十大新闻,今天小新君继续跟大家分享年度十大社会关注健康事件。健康关乎每位国民的切身利益,凝聚全社会关注的目光。


  诺贝尔奖、最严控烟令、调价风波、红肉致癌、医闹入刑、“暖医”……这些“热词”凸显了国人对生命健康的强烈关注和殷殷期待。年末时节,小新君的大报哥又为大家梳理和盘点了本年度十大社会关注健康事件,涵盖了与公众健康权益密切相关,直接影响个人体验;本身具有标本意义,对行业产生一定影响,引发社会深入思考;有助于改变健康行业实践,更新社会健康理念,提升公众健康素养等有重大影响并获得公众极大关注的事件。在广泛征求媒体同行及专家建议和意见的基础上,最终评选出2015年度十大社会关注健康事件。


1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点评

  中国本土科学家首获诺贝尔奖令国人振奋,让人们对挖掘中医药宝库有了更多的遐想,也再次给予科学界启示:首先,从事科研工作,要抵得住诱惑、吃得了苦头,要有长期“坐冷板凳”的准备。其次,医药科研要瞄准现实重大需求,要瞄准人类的健康福祉。再次,科研要培养强韧的创新精神,要摒弃偏见,吸纳各种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此外,科研创新需要社会基础的保障,需要创新科研环境、创新人才挖潜和激励机制,科研成果评价体制要更加完善等。

  屠呦呦在获奖后多次表示,青蒿素成功研发的功劳应该记到每一位潜心参与者的头上。这也提示,即使在个性张扬、更加尊重个人贡献的时代里,也不要忘记团队协作对于成功的意义和价值。如果这些启迪、认知,能够在我们科研的大地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那将比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本身更有价值、更有深远意义。




2北京实施史上最严控烟令

点评

  2006年1月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在我国生效,近10年时间过去了,北京控烟令是目前国内最符合《公约》要求的地方性法规。通过在公共场所严格禁止吸烟的措施来保护公众健康,北京市在全国作出了表率,并在最初阶段表现出首善之区坚决的领导力、执行力,为其他地区控烟令的出台、落地,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也为全国性控烟法规的出台奠定了基础。

  但是,公共场所禁烟向来是个老大难问题。全国很多城市对于公共场所吸烟曾下过很多禁令,但效果常常不可持续。一些地方实行一段时间后就偃旗息鼓,最后不了了之,这也使公共场所吸烟行为屡禁不止。因此,北京控烟令未来面对的持久性挑战,才是真正的难关。最近就有报道说,控烟令在北京的一些餐厅、酒吧甚至写字楼有废弛现象,这是一个十分不好且令人忧虑的迹象。





3重庆医疗服务价格调整风波


点评

  我国医疗服务价格长期普遍偏低,调整已经不得不为。但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事关公众切身利益,具有高度敏感性,稍有不慎,则容易引起反弹,导致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受挫。重庆调价风波也给其他地方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带来了压力。

医疗服务价格到底应该怎么调,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对此,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说,通过新一轮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降低药品虚高价格,给医保节省开支,再通过节省的资金为提高医疗服务价格腾出空间,在不增加群众负担、医保节省资金的前提下,让医务人员通过技术服务大大方方提高收入,这是各地在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时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这个基本原则,实际就是通过不断扩大集中招标采购的品种、数量,压低药品虚高价格,先腾出“笼子”,给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提供空间,因此专家们总结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核心是“腾笼换鸟”。实现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腾笼换鸟”,离不开“友军”的支持,需要医疗、医药、医保改革的联动;需抓住笼子腾出来、鸟儿放进去的时间窗,不然改革就会错失良机。

  10月15日,《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对外发布。《意见》明确,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标,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同步强化价格、医保等相关政策衔接,确保医疗机构发展可持续、医保基金可承受、群众负担不增加。

  国务院都催了,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步子能否再快一点、波折再小一点呢?



4

突发疫情、灾难、公共卫生事

件多发,医疗卫生系统承担救援重任

点评

  在2015年频发的各种灾害中,卫生应急救援工作交出了出色的答卷。但对照自然灾害频发的现实国情,对照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各式隐患,卫生应急也表现出整体投入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管理体系需进一步健全;人才培养及后备人才不足;应急药品、物品的生产能力和储备不足;紧急医疗救援基地网络和应急实验室检测网络尚未有效建立;卫生应急信息管理工作需迅速跟上时代步伐等问题。

  伴着问题前行,在解决问题的路上不断完善,卫生应急救援仍需加油。





5“红肉致癌”论引发全球关注


点评

  仓廪实而重养生。在我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重个人保健、身体锻炼,花更多精力用以健康饮食和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而随着科学技术和食品加工产业的不断发展,有关食品安全的科研报告也是层出不穷。

  在这些报告中,时间跨度、空间区域、样本量大小等,都是科学家得出结论的依据,所有结论也都是以这些重要依据为前提产生的。然而,这些报告一旦进入大众传播渠道,呈现在社会公众眼前时,某些“量”的条件就会被忽视,最后一个“质”的结论则被有意无意地放大了。仅就这样的结论谈健康养生,容易变成一场跑偏的乌龙闹剧。

  “红肉致癌”事件再一次提示,在发布某些科学结论时,科研工作者应尽量全面、通俗易懂地进行解读;大众媒体也应端正心态,如实科学地进行报道。社会公众则应不断从中积累经验、汲取知识,提高辩证意识和科学素养。



6我国41篇医学论文涉嫌造假被集体撤稿

点评

  科学研究的前提和原则都是求真。但科研造假,俨然已成为我国科学界的最大毒瘤。此次事件,让国内科学界大尴尬,也应生发出大决心、大手腕。一方面,要更深入地反思现行科研考核制度,将论文数量与工作能力分开,将科学家从写论文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同时,要绝不留情地打击、惩治论文造假,向社会公开论文造假信息,让造假者背负起沉重的代价,让畅行全球的论文生意断了后路。

  可在很多人眼里高不可攀的SCI都要被卖了,学术里有生意,这是不是多少也有些反讽?还有一条消息,我国基层医务人员晋升职称对论文不再做硬性要求,这是不是就是我们期待的对人的评价在回归本源?

  不久前,中国科协等7部门联合印发《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的通知,明确提出不准由第三方代写论文、代投论文,也不准由第三方对论文内容进行修改,不准提供虚假同行评审人信息,不准违反论文署名规范。

  但愿这一连串不准,会“杀死”那些无所不在的论文“枪手”,努力保住论文的纯洁。



7

医闹入刑,遏制涉医暴力在法律层面再紧一环


点评

  法治社会,有矛盾和纠纷不怕,关键要依法处理、依章办理。医闹借冲突之名,以不正当甚至违法的手段,来争取利益最大化,对医疗秩序构成极大的破坏,也影响了医务人员对其他患者的救治,与法治社会格格不入。从某种角度来说,医闹是医患共同的敌人,理应予以严惩。

  然而,医闹行为如何处理,缺乏具体的依据。当医闹没有对医护人员构成人身伤害时,如何处理无从下手;特别是一些“软性医闹”,纵使医护人员不堪其扰,可能也无计可施。法治社会不应允许存在这类法律空白,此次修法明确,故意扰乱医疗单位秩序、严重侵害医护人员身心健康的行为就是犯罪,应追究刑责。“医闹入刑”彰显了法治精神,也为强力部门介入处理医闹提供了法律依据。

  然而,有所堵就应有所疏。若要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除了严惩医闹外,还应畅通冲突处置渠道,增强调解的公信力,提高调解的效率等。如此,才能确保医患纠纷不靠医闹解决,由正当合理的途径来处理。打击的力度越大,调解和司法途径就得越通畅,这是确保医患纠纷处理步入正常轨道的基础。



8多位彰显医者精神的医务工作者被赞为“暖医”


点评

  医者因救死扶伤而神圣。他们不惜辛劳和血汗,用生命去拯救生命。即便是脱下白衣离开工作岗位,成为社会的普通一员,他们在生死关头依旧迸发出炽热、高尚的医者精神。无论他们是参赛的选手、幸福的新娘,还是匆匆而过的路人,对生命的敬畏让他们一瞬间回归到白衣天使的本位,肩负起治病救人的神圣职责,他们是千千万万医务工作者的代表。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有温度的医务工作者,公众的健康才多了一份保障。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下,公众看到了太多关于医疗领域和医务人员的负面报道,缺乏对医生群体的全面了解和正向评价。令人欣慰的是,这些“暖医”的故事在网络上火爆转发,网友们纷纷点赞;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也争相报道,汇聚了社会暖意。在经历了诸如“老人倒地要不要扶”“医生离开工作岗位要不要救人”等争议和困扰之后,公众的认可与媒体的肯定更是“暖医”前行的动力。

我们在向“暖医”伸出大拇指的同时,也为传递弘扬社会美好的公众点个赞。





9我国儿童或普遍“被”服用抗生素


点评

  对于还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的少年儿童,我们该如何为他们的成长筑起健康屏障?以往,我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投注于医疗过程中的抗生素滥用,呼吁不断采取措施制止这一情况,并教育患者配合。但此次调查透露的事实表明,临床途径只是滥用抗生素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存在于农牧渔业、食品生产链条上的抗生素滥用问题,可能是更大的、不断冲击人群健康的暗流。

  目前,抵御抗生素滥用危害,相关措施还主要停留在医疗行业自我整顿、患者教育等环节。相关部门并没有采取实际行动,甚至对相关问题进行否认、回避和推诿。此次调查让我们看到各个相关部门联合行动的必要性,认识到如果不推行一揽子措施、不进行全产业链监管,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滥用抗生素的问题。

  期待这样的调查研究和报道越来越多,希望各相关部门迅速行动,真正承担起社会责任,通力合作,出重拳治理抗生素滥用,还孩子、还全体国民一个更干净、可信赖的生活环境。


10北京首次启动空气污染红色预警


点评

  空气污染并不是北京的专利。“我国环境空气中PM2.5超标呈现常态化趋势,但我国当前对空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的认识严重缺失,还缺乏对这一问题的战略性顶层设计和针对PM2.5相关疾病风险的前瞻性研究计划。”7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庚辰研究员在中华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如是说。

  近年来,工业粗放式发展、能源结构单一失衡、大气治理力度欠佳等原因,导致我国空气污染程度日益严重,对公众健康造成威胁,引发公众的强烈不满和国内外媒体的报道关注。和许多传统大国一样,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无法避免地遇到了环境问题,国人的环保意识正处于历史最强时期。针对空气重污染问题,北京市首次启动红色预警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治理效果,更展现了一种态度,那就是以科学、务实的方法减少雾霾危害,保障公众健康。

  当然,在空气重污染时采取预警措施只是权宜之计,政府能否下大力气,改革经济发展方式,重典治理大气污染,备受期待。






精华文章随机推荐 点击即可

【重磅】李斌点评重庆调价风波,先腾笼子再换鸟

【科普】培根火腿致癌?专家说:不吃红肉也不科学

【警报】霾!重度霾!又来了!

【风向】为控烟北京也是拼了,免费发放10万只灭烟盒

【震惊】过半门诊病人处方里开了抗生素!




长按二维码,可以关注我们哟

健康报新闻频道致力于医药卫生政策公共卫生医疗技术医院信息等更新和推介,核心内容就是最专业最权威最真实最快捷的“新闻”。我们期待您的关注和参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